“人物描写”48技法
作者:Ashida
先从个小事儿说起。去菜市场,碰见个卖生姜的大爷,穿件军绿色旧褂子,袖口磨得发亮,手里总攥着块抹布,不是擦秤盘就是擦生姜上的泥。他秤姜不用塑料袋装,非得用旧报纸,说“这纸软和,不硌姜”。最奇的是他算账,不用计算器,手指头在秤杆上敲三下,嘴里“三三得九,五五二十五”地念叨,数完准比计算器快半秒。盯着他看了会儿,回家就想:这人要是写进文章里,准能让人记一辈子。
这就是人物描写的本事,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搬”到纸上,让读者闭着眼都能想起他长啥样、咋说话、做过啥。甭管是记事儿还是编故事,少了鲜活的人,就像饺子没馅儿,空落落的。人物描写就是把一个人“拆”开了写,再“拼”起来,让他立得住。同时,贴着人写,别把他当“角色”,就当你身边的张三李四,他咋长、咋动、咋说话、咋想事儿,你就咋写。写多了,你笔下的人就不光是字,是能喘气、能咧嘴笑的活生生的人。
一、人物描写方法:从里到外,从静到动,数清楚
1.眉眼描写(不只是大小)
别光写“大眼睛”“小眼睛”,得写眉眼带的劲儿。比如:“小李的眼睛不是圆的,是有点扁的杏核样,看人时总微微眯着,像在掂量啥,但真笑起来,眼尾会挑一下,那点掂量就化成暖了——他是社区调解员,看人的眼神里都带着'想把事儿平了’的韧劲儿。”
2.口鼻描写(藏着习惯)
鼻子高不高、嘴大不大不重要,重要的是咋动。比如:“张老师的鼻子头有点红,不是冻的,是常年改作业改到半夜,揉鼻子揉的;他说话时嘴角总往右边歪,尤其讲错题的时候,歪得更厉害,像在跟那道题较劲。”
3.发型描写(带时间痕迹)
头发不光是长短卷直,还藏着日子。比如:“王姐的头发烫了小卷,刚烫时像羊羔毛,现在新头发从根儿冒出来,黑黢黢的一截,把卷儿顶得老高,像顶着个没盖严的蒸笼——她上次烫头还是闺女高考前,说'等孩子考完再拾掇’,这一等就是半年。”
4.肤色描写(沾着生活气)
别只写“黑”或“白”,写为啥黑、为啥白。比如:“老刘的胳膊是两截色,袖口以上白点儿,以下黑得发亮,还带点红,那是夏天在工地搬砖,晒脱了三层皮才养出来的;脸呢,比胳膊稍浅,因为总戴着安全帽,帽檐遮出的印儿还在,像给脸画了道浅沟。”
5.身材描写(透着活儿计)
胖瘦高矮里藏着他干啥活儿。比如:“送水的老周看着不胖,但肩膀宽得能架俩水桶,后背有点驼,不是天生的,是常年扛水扛的,那驼的弧度,刚好能把水桶稳稳兜住;他走路脚跟先着地,'咚咚’响,像怕耽误人家喝水。”
6.服饰细节(藏着性格)
穿啥衣、咋穿,比“穿得好看”有用。比如:“赵阿姨的衬衫总扎在裤子里,哪怕是件花格子的,也扎得笔挺,裤腰上别着个布包,缝了三层,最里层装钥匙,中层装零钱,外层放着孙子的湿巾——她年轻时是纺织厂的质检员,眼里容不得半点皱巴。”
7.配饰描写(带个人标记)
别小看小物件,能让人一下子记住。比如:“楼下修鞋的陈叔,脖子上总挂着个放大镜,塑料框裂了道缝,用胶布粘着,他说这是闺女上小学时给买的'生日礼物’,现在闺女都上大学了,放大镜还在,磨鞋时就把它往眼上一架,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像在跟针较劲。”
8.皱纹描写(刻着故事)
皱纹不是老了才有的,是事儿堆出来的。比如:“奶奶的额纹不是一道一道的,是像树年轮似的圈儿,最中间那圈浅,是年轻时笑出来的;往外几圈深,是带爸爸时熬夜熬的;最外圈有点乱,是这几年惦记远在外地的孙子,愁出来的——但不管哪圈,摸上去都是暖的。”
9.手的描写(沾着本事)
手是“第二张脸”,写手比写脸还准。比如:“食堂的马师傅,手又粗又短,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那是揉面揉的;掌心全是茧子,摸上去像砂纸,但抓起面条来比谁都稳,一根都不掉,往锅里扔时'啪’一声,溅起的水花都带着劲儿。”
10.脚的描写(藏着路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广禾配资-股票配资公司平台-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江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