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卷二有个本神篇,是专门论述人的生命迹象的。什么是本神呢?不是鬼神之“神”,而是我们的精神,是生命的禀赋,是人的精神面貌之神。在《本神》篇“法风”,法是效法,风指一股气,生命就是一呼一吸,气断人死。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岐伯说:以母亲的血为基础,以父亲的精为卫外功能,由父精母血结合而产生神气,失神气的就会死亡,有了神气才能维持生命。
黄帝问:什么是神呢?岐伯说:当人体的血气和调,营气卫气的运行通畅,五脏形成之后,神气藏之于心,魂魄也都具备了,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体。
道医、中医上的“神”是指宇宙、天地之作用于人之力量。《至真大要论》中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是说人神通应,人与天地、宇宙是相通、相感应的。整个《黄帝内经》就是建立在“神”(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之外的第五种神力,简称“神”或曰通神、人神)之上的,除了万有引力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可以强称之为“神力”或曰“道”。太阳、月亮等等天体对于世界和人的重大影响,不只限于是生命所必须,还包括对于天象、地象、身体、心理之种种决定性的影响力,这就是“神力”存在的确证。春夏秋冬,为何季节变换?肯定有一种力量,其实主要是热能、热量在左右着,春暖则花开。假入没有太阳、月亮,四季、人类还存在不?肯定不能!但是这种决定性的影响力不是万有引力,也不是磁力或弱相互作用,而是宇宙阴阳之气,暂且称之为神(力)。
中医中的“神”至少有如下几层含义:1、宇宙、天地之作用于人之力量,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大自然力量;2、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规律;3、人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4、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5、生命力的外在表现;6、神机变化。所以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岐伯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天是指代“形而上”的自然本源,内卷为道,外舒为天。在心为心(唯心),在物显物。在人则如中国文化讲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心物具彰。“地之在我者,气也”,娘胎里面叫胎气、出生后的呼吸是天给予的气,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薄”者,逼迫也。德流是说生命不居,在行动劳作中得存。“德流气薄”,上天给了我们生命,大地给予我们力量。
“故生之来谓之精”,“德流气薄”就会产生精,乃精粹、精华之意。“两精相博谓之神”。古人认为无中生有,一元混沌,阴阳互势。任何变化都是在阴阳的对立下才能互相转换。阴阳精相博的平衡就产生“神”。《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篇 》天年第三十三,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李阳波说,《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东汉·王充说:“神者,伸也;鬼者,归也。”是什么力量使太阳、月亮不停地运转?这种力量来自何方?这力量仿佛是遥远的地方伸过来的一只无形的手,故把这种神秘的力量解释为“伸”。任何生物都是有生就有死,某种特殊的力量或特殊的东西经过一定的形式来到了,也就有了生命。无论人,还是猪、狗,都是如此。而一旦这样一个东西走了,回归了原处,人也就趋于死亡,故把鬼释为“归”。神的变化,受天道运行的影响,故说神由玄生,玄就是影,是天道变化的晷影。五味由地生,而地主化,故曰:味从化来。
《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阴阳应象大论》:“夫变化之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可以说,“神”在《内经》里是相当重要的,《黄帝内经》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神”基础上的,“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神的联系如此广泛,形成如此相互关联的链,李阳波名之曰:“宇宙神系”。我们的先人经过思维,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构成宇宙万物,而且它也能反映不同物类之间的相互联系。东方怎么跟风联系?风怎么跟木联系?木又怎么跟肝联系?就是由于“神”这个基本的物质,基本的力量。这个力量我们无法探清楚,可是理性思考能够判断出它肯定存在。中国人的哲学就是一门“无中生有”的哲学,“无”我们看不到,可是透过“有”,我们就能认识“无”。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里提出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变化,一是神圣。在我们人类科学的事业上,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能穷尽的,是科学必须永远探讨的课题:第一,宇宙的演化;第二,物质的组成;第三,生命的起源。中医里面任何一个概念,都要考虑到宇宙的演化问题,都要跟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发生联系,而构成物质的本源是“气”。这个“气”在中医里有独特的表达:太极里有阴阳,阴阳里有五行,太极、阴阳、五行分则为三,合则为一。一者,气也。
壮乎哉,气象万千,气唯象观。妙乎哉,象形于外,气动于中。原夫神由玄生,味从化来,智由道增。古人发现,人与天地的一个主要相关通道就是十二经十五络,人与天地沟通,人与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相呼应,除了呼吸饮食外,经络是一个最重要的通道。神的变化,受天道运行的影响,故说神由玄生,玄就是影,是天道变化的晷影;五味由地生,而地主化,故曰:味从化来;智慧是由道来增长,不可以跟知识学问等同起来。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驾驭,照样会干蠢事。《老子》讲:“多知为害。”
心主神明论:1、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2、心神主导意识思维活动;3、心神统领魂魄,兼赅意志。五神是指:神、魂、魄、意、志。4、心神说与脑神说:有心主神志说、脑主神志说(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和心脑共主神志说。
五神中的“魂、魄”:“随神往来谓之魂”,脑的思想叫做魂。当我们的“神”开始有往来搅动时候就思想了,所以“魂”是“神”的动态流迁。因人心物具彰,具有心的一面,也有物(身体)外显,所以“神魂”也有实质。做梦叫神游,寄物叫神思,都说明了人的神魂是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的。因此古人智者会看相,看人生死貌状。看事物之气来分析时间走势的望气术也属此类。“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睡着后呼吸的气的状态,常居肺腑之中。在“魄”这个呼吸居于肺腑时候人就昏沉睡着了,而人将死时候,则肺腑不居,呼吸急迫了。
五神中的心、意、志:“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这个心不是指心脏,是指“精、气、神”能够思想、能够记忆、能够作用的能。“心”这个字的三个点就指代精、气、神,总括三者即为心。
黄帝问老师岐伯,什么是意志精神啊?“心有所忆谓之意”。对留有概念之物忆起,还方便理顺它们的关系。有了意,就可以随时回想起。“意之所存谓之志”对于特别重要的意会保存下来就是志,相当于我们坚信的真理、信仰,是我们力求达到的境界。古时候那些有志向的人都是受过教育的,如知识分子(读书人)、武者都叫士,士的心即志,统称“有志之士”。
思、虑、智:“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与想的区别在于思是深层次的,知道了内在变化,比想更进一步。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大学之道云,安而后能虑,考虑。虑比思更进一步,思想得深远了,更内在深刻。“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想、思、虑、智四种,智为最高。成“智”后对事物的把握已经到了直观的反映出来,已然清楚的事情不用再考虑了。“智”的处所是“神”,已经浑然一体,不再是“心所”、“虑”所,所以智慧可以通神。
由以上经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先古哲人顺应天道,由表及里,以智为准绳的处世观念。
二、神机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图片
李阳波的宇宙神系图
神,是指神机变化。1、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风”就是生发的根源,就是生机。“在地为木”,就是五行,木,依旧代表生机。“在体为筋”,在人体就代表生命的弹性。“在藏为肝”,在五脏就代表肝。五脏之中,肝的生机最旺。
2、在色为苍:《诗经》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白露是物,苍苍、霜是颜色,但同时,它们又都是心境,秋天的苍老、悲伤、清肃与晶莹,一切都在这句中。东方是青色的,为什么“在色为苍”呢?这是给“风”加上想象的颜色。东方,是从北方的黑色到东方青色的过渡。
如说北方的黑色如暗流,是人精魂的秘藏,那么东方的青色就如同树梢新芽的轻漾,苍就是那连接树根与树梢的树干,没有这个过渡,我们便无法知晓生命的来处、去处。
3、在音为角:可用简谱记为“3”,中国古代音律,是天底下最精准的事物。东方有音,其音为角,这个音声,细腻、温婉,似柔风,又似细雨,让生命温润、清畅。
4、在声为呼:先了解一下“声”和“音”的不同。声,是本能的呼喊;音,是调。假如你的手不小心受伤、流血了,你本能发出的声音就是“啊”。因为“啊”是心音,对伤害感知最敏锐的是“心”。由此可见,“声”是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的下意识反应。音是什么?就是声调,并且含有情绪。比如“啊”有四声,各表示不同意义。一声“啊”,表示一种轻微的了然;二声“啊”表示惊异或质疑;三声“啊”表示强烈的震惊和质疑;四声“啊”表示赞叹或惊吓。
5、在变动为握:开始讲病理。变动就是变化,不正常,就是病变。肝病的病变表现是“握”。要么握力没了,要么握得太紧,都是病。所有的抽筋都是肝病,属于肝血虚。
6、在窍为目:所有眼睛上的问题,都跟肝有关,都跟东方有关。眼睛的毛病有很多,比如近视、弱视、青光眼等。一出生视力就不好的,很可能跟父精母血有些关系。父母肝有问题,应在小孩子身上,就是眼睛有问题。
7、在味为酸:酸,指酸收。肝主生发,有酸收之性,才能养血。在《生气通天论》篇里,有“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肝喜酸,但中医最怕一个“过”字,生命最怕“过用”。味过于酸,肝气就会往外泄,收多了,就只能外泄。肝木克脾土,肝气太过的话它就会克制脾胃,就叫“脾气乃绝”。
8、在志为怒:肝,在情志上表现为愤怒。愤,竖心旁,指发出来的情感。怒,心字写在下面,指被憋的情感。怒,比愤更可怕,更影响肝,怒,憋在肝上就是肝郁。怎么疏泄肝郁呢?生气了,就赶紧两臂上举,因为肝郁在两腋,先把两腋宣开,吐出两口恶气,就会舒服很多。
任何生命都有两套密码系统,一套是气立,负责与外界的气候即“神”发生关联,另一套是神机,借助后天的营养,在气立的作用之下,完成生长壮老已,生老病死,即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神机就是负责调动五脏六腑与气立发生联系的关键因素,类似基因复制和表达,基因逐步展开、落实的神力。
李阳波说:五运六气很重视一个问题,就是病分中、外,“中”指神机的病,“外”指气立的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人体有两套密码,一是气立,一是神机。气立专门对外,负责与宇宙的气候变化,与宇宙的运动形式发生联系,这种运动形式有六种,就是三阴三阳。一旦某一个气立出现故障(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不正常状态(或叫病态)的发生;神机专门对内,完成生长发育这个过程的东西就叫“神机”。根于中者有五,即五脏,或者说五脏六腑。神机借助后天的营养,在“气立”的作用下,完成人体自身的生长壮老已。
总之,神机、气立是《内经》的作者为了更深入地描述天的三阴三阳如何跟人的三阴三阳发生联系的时候,利用人的经验感知,同时又借助了阴阳术数构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而产生的。所以,气立和神机都是精神的产物。只凭经验积累是不可能构筑知识系统的。
神机、气立之病证与天地间风寒暑湿燥火之相关特征称之为病机。故审察病机则知气立所病之属何司天,何在泉,何主气,何客气;神机所病之属何脏,何腑,何阴,何阳。《伤寒论》六经提纲证与六经病欲解时诸条,皆属病机条文。
我们每个人的气立系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工作的?是在胎孕时就建立起来的。这时候由母体代劳,母体的气立调节着他跟气的关系。而一朝分娩,“哇”的一声落地,天地感应就打开了婴儿的气立,而首先所使用的气立就是当时的天道决定的。比如:设该时是丙寅年五之气,中运是水太过,司天是少阳相火,在泉是厥阴风木,主气是阳明燥金,客气是太阳寒水。在五之气生下的孩子,他的气立便马上开动,以使机体跟宇宙的共振规律相协调。那么,是哪个气立最先启动呢?就是五之气这个时相框架内的气立最先启动。首先是水运的气立打开,与中运发生联系;然后,少阳相火的气立打开,跟司天发生联系;厥阴风木的气立打开,跟在泉发生联系;阳明的气立打开,跟主气发生联系;太阳的气立打开,跟客气发生联系。这个孩子的初始状态,或者严格地说他作为运动宇宙的一分子,他首先使用了这种运动方式,这个初始的运动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生命进程——他的生长壮老已、他的疾病、个性,乃至寿命都会受到这个初始状态的影响。出生时的初始状态,是否对生命的整个过程发生影响,这是科学的前沿问题,也是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医学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气立和神机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所以说中医不只是经验科学,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阴阳、术数更是抽象思维的产物,不只是经验的归纳,经验归纳无法产生科学,因为单纯经验是靠不住的,就像《三体》中的“火鸡科学家”,即使一万次重复出现的现象,有一次例外,这种经验总结与归纳结论就是错误的!
当然,理性思维也是需要一定的感性经验做基础的,不能离开感性经验谈纯粹的理性。气一元说、神机、神鬼、魂魄、阴阳、五运六气、象数理论,结合天干地支、24节气理论等整个阴阳术数构系和中医理论就是这样来的。
附:李阳波宇宙神系变图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广禾配资-股票配资公司平台-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江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