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中文互联网上,“战斗民族”已成为俄罗斯人的专属标签:能徒手搏熊、豪饮伏特加、动辄开坦克上班……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不仅掩盖了俄罗斯真实的民族性格,更扭曲了其历史逻辑。从基辅罗斯,到对金帐汗国的臣服,再到如今俄乌冲突的困局,从文学巨匠的对社会细腻悲悯,再到核弹修水库让人惊掉下巴的所作所为……
俄罗斯的复杂性,远非一个“战斗民族”的标签所能概括。
如果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去了解俄罗斯,你就会发觉,俄罗斯根本不是什么“战斗民族”?更多只是扯谈。
一个“好战但不善战”的民族
俄罗斯和苏联,能拥有庞大的国土,完全得益于沙俄时期的领土扩张,当时主要依赖对弱国与“未开化部落”的碾压攻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人口仅20万)、降服一众远东的原始部落,染指中亚,吞并一系列尚未工业化的伊斯兰汗国。打败这些对手,对于当时的欧洲国家,基本没有太大挑战性。
但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与工业国的战争,可谓“败多胜少”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在家门口被英法土联军重创,暴露了本国指挥混乱与战术落后的软肋……日俄战争(1904-1905):太平洋舰队被新兴的日本打得全军覆没,在陆战上也损失惨重,最终丧失东亚霸权……
所以,在当时的列强眼中,俄国是“好战”,但并不“善战”。
建立于尸横遍野基础上的“惨胜”
二战中苏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要知道,这也是苏联牺牲了2300多万人,所最终换来的胜利。而且二战也极大改变了苏联乃至今天俄罗斯的人口结构,所以,二战对于苏联来说,可谓是一场“惨胜”。
如果说二战中纳粹德国兵锋实在太猛,苏联要想赢得战争,惨胜无可避免。那在其他战争中,俄罗斯人的“惨胜”也并不鲜见。如苏芬战争:苏联以50万兵力进攻300万人口的芬兰,却付出12万死亡(芬兰仅2.3万),战损比达到了1:4。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是参战国中,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本国损失了大量兵力和大片国土,只是仗着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勉力维持。
到了冷战时代,在20世纪70-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中,苏军阵亡1.4万,伤病46万,损失的技术兵器不计其数,军事付出虽多,但最终也不得不撤军,没能真正地改变阿富汗的局面。
进入20世纪0年代后,在车臣战争(1994-2000),俄军对百万人口的车臣,动用各种重武器,花了好些年才获得胜利。
如今,俄乌冲突三年,战火仍未停息,俄军也尚未达成战略目标,战事旷日持久,虽然俄国人确实敢打敢拼,坚持到底,但也很难说俄罗斯人就是许多中国人眼里所以为的战力爆表的“战斗民族”。
“战斗民族”标签,完全是一场误会
毫无疑问,俄罗斯人的个性是坚韧的,但是坚韧≠善战,而俄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乃是严酷生存环境下逼出来的生存哲学。
俄罗斯人因寒冷气候与动荡历史,养成了这个民族的坚韧特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格勒围困900天,冻死万人仍不投降,维持这种斗志的,是人的求生本能,而非尚武精神。
而有深入接触俄罗斯人的朋友也会清楚,在日常里,俄罗斯人往往内敛深沉、情感压抑,与大部分国人所以为“粗鲁好斗”的刻板印象截然相反。
所谓的“养狗熊”、“驾驶坦克上班”、“伏特加当水喝”完全是极端个案,并非俄罗斯人的日常……
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性格是“矛盾的综合体”——既善良又残忍,既谦卑又傲慢,既集体主义又个人至上……
把俄罗斯人形容为“战斗民族”,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误读,以及媒体制造猎奇的结果。俄罗斯人的强韧,源于严酷环境下的生存挣扎,其“好战”更多是地缘政治的选择,而非民族天性。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人更多吸收了来自西方视角下对俄罗斯的简化叙事,而在传统的“老欧洲”眼里,他们长期将俄罗斯视为“亚洲化的蛮族”,而忽略俄罗斯受拜占庭文明哺育的东正教内核。加之俄语在中国并不普及,导致了当今不少国人也受到这些西方观点的影响。
总而言之,将俄罗斯人误解为“战斗民族”,乃源于当代国人对俄罗斯缺乏了解,接受了太多“二手观点”所致。
广禾配资-股票配资公司平台-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江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