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那几年,你要问中国究竟经历了多少苦难、遭了多少罪,估计光靠“困难”这俩字根本装不下那个天大的窟窿。
最早那会儿,中日双方拔剑相向,南京政府和各路军阀、民众上下一心都喊着“不愿做亡国奴”,可架势拉开后遗憾发现力不从心。
别说飞机大炮了,光是三顿饭都未必顿顿管饱。
可是不信你细品,四年下来,别的没有,那一种韧性和死磕的劲头,真是“苦撑待变”的活教材。
说白了,就是用生命、血泪往熬,一口口咬牙扛到天亮。
很多人觉得“我们那么多人,总比日本强吧”,但现实很快打脸。
淞沪会战刚刚一收场,南京就陷落了,半壁江山灰飞烟灭。
从一开始希望靠局部打击、调兵遣将把敌人赶出去,后来不得不硬着头皮承认,战场失利是常态,退了又退。
中央政府那边坐不住了。
外交人员心里也有数,别看列强天天发电报装模作样,真到了要他们出手相助,基本就一句话:哥们儿,自助者天助之,你得自己先挺住,别指望有人替咱落井下石搅和一番。
于是“苦撑”两个字,就成了一帮人嘴里嚼了八百遍的核心词。
说实话,这个阶段比拼早就从武器转移到了意志,天塌下来也得顶着。
但话虽这么说,现实摆在眼前的,一锅粥似的残局,谁都头大。
首先得盘算盘算兵力。
何应钦的那份名气不小的报告显示,前五个月硬生生折损了30万官兵。
注意,这是个保守估算,里面的数据很多还没报全!
再来对比下上海、南京等几个主战场,死伤堆成山,根本没法和日军比。
上海区,那61个师,17万人倒下了,光是枪支就折了13万。
这还不是全国,单一个上海,就能看出中国军队血流成河的惨烈。
白崇禧、何应钦这些将领都急得团团转,呼吁全国赶紧发公债、加税,甚至借洋债买军火。
要不是被逼到绝路,哪肯往外求人?
国民党嫡系中央军,十年苦心经营,还没打全场就零零散散差不多报销了。
这事儿要是让日本、国内其他各方都知道,怕是背锅都来不及。
而且巨大的人员伤亡直接导致了后面几年的“兵荒”。
1938年末,三阶段死掉、受伤的总兵力已经高达104万人。
士兵死得多,官长也损耗惨重,前赴后继,补充队伍常常也是旧伤未愈又上新兵。
有意思的是,死伤率居然逐期递减,怎么看都不是因为仗打得轻松了,而是能上的兵都上了,剩下的选择空间不多,就这样,壮丁征募成了难以解决的顽疾。
再继续往下数,军队膨胀成了国产特色。
虽说注册兵力一下子变成两百多万,到1944年更猛,统共达五百三十多万。
可千万别以为这么多人全都上了战场。
最离谱的是,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将士们”,其实都在后方打酱油。
不少根本不想真的碰日军的队伍,钻空子壮编,壮丁两个人送出去,只一个真参军,剩下的?要么跑路,要么“人间蒸发”,不用细说你们也懂。
等到中央想做军队瘦身运动,老蒋一声令下,准备裁剪冗员,提高战斗力,马上就出大篓子。
被选作裁军目标的部队早有心理准备。
有人趁机抢了枪顺带跑路去做山大王;有的直接被抢了家底,眼看着队伍还没散,武器倒都没了。
更棘手的是,各地方实力派根本不服管,消息一风吹草动,阳奉阴违、打太极是家常便饭,这一瘦身改革计划说得头头是道,做起来就是个笑话。
最后,改革政令变成偏补自己“亲信”部队的游戏,地方派更是抓住机会骂中央偏心,本来一盘散沙更没法整合。
朝不保夕的军队怎么撑到最后呢?
蒋介石自己心里其实很清楚——账面兵力虚胖,真打起来不灵。
有一项奇葩对比,平心而论,中国军队四个师才敢和日军一个师团过招。
是谁都知道的难堪。
后来打到1939年成了“五对一”,再之后甚至只能靠十打一还不见得能赢。
装备、训练啥的都比不过人家,官兵素质说实话就差那么一口气。
像云南军队,第一次正儿八经打仗,千里迢迢赶到台儿庄,盲目勇敢,但完全谈不上科学用兵。
不修工事不懂防守,喜欢人多扎堆——就这样的操作,活活被敌人炮火“请去喝茶”。
27天损失一多半人,那些血都白流,还不如提前再多学点实用兵书。
蒋介石气得不行,多次敲打要恢复北伐时的好传统,军纪为先。
但时间一长,老一套都快速变成空话,没人真在意。
说到底,一切问题还得落到装备上。
刚开仗时还有点底气,国内兵工厂还行,德国帮着买武器(没错,早年的中德关系还说得过去)。
可到了1938年后,局势马上变味。
本来觉得六个月撑得下去,结果实际作战还没过去半年,差不多已经弹尽粮绝。
你想象下,有那些“预备师”手里根本没枪,好点的师也就四千把步枪。
自己生产些步枪,几个月下来产量不堪,但消耗却一天天上升。
全国只够每两月刚好装备一个师,剩下窝在后方的部队几乎就是“有兵没枪”。
战火烧到西南,兵工厂西迁是奇迹,但想马上补足武器?别做梦。
生产线原材料严重缺口,能动转的也就是原计划产能的三分之一。
缅甸方向的原材料一出事,所有工厂就得齐刷刷停工。
看看实际数据,枪弹才每月一千多万发,军人一人一枪全年倒还够,可你得算上装备用品消耗、人为损耗和实际战损补充。
难怪军令部只能感慨:“这仗打的,拼的就是血肉和意志。”
说到嘴巴上的“国外支援”,实际中国也就苏联的买卖能指望点。
德国后来因为和日本鼻馊味走得近,立马卡脖子,之前舌尖上的“友情”转头就见井底之蛙。
美国更好笑,一边声援中国抵抗侵略,一边给日本源源不断送石油、铁矿,还不忘自我感动。
战时出口管制玩得转圈,口猛真实力不济。
再看苏联,确实大气,把飞机、大炮批发送来,但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你要还得出钱,或者拿物资等价抵。
所谓“一诺千金”,其实也是“明码标价”。
到了关键期,英法两家也顶不住日本压力,直接关闭了军事物资通道。
你买了武器运不进国门算谁的?天注定的糟心事。
正是这样内外交困,前线三个主战区数十万大军加起来也不过才分到区区二十万支枪。
大炮凑合总共也不满千门。
到了台面上,不管是正面硬碰,还是战略退守,更多时候只能靠血肉相搏。
那一句“与敌人拼的只有精神”,满是无奈,更像一种自嘲。
咱们今天回头看,总觉得民族存亡的时刻总该有点史诗气息,但其实那时候,大多数人不过是被命运拉上战场,被动应付着人生中最残酷的考卷。
中央到地方机构,每天都在互相猜忌,后勤支持随时可能断档,兵员补充像打水漂,谁都不愿拿命堵。
你以为的众志成城,其实背后破绽百出。
但凡有部队缩编或者物资到位不均,矛盾就冒出来,于是叛逃、抢械、地方闹事接二连三。
谁也不是铁打的。
到四年之后,抗战政权表面上还硬着头皮,里子都快要被掏空。
靠什么硬撑着打下一半江山?
就是靠那点点滴滴滴积攒下来的钢铁意志、还有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哑忍苦熬、那些一条命换一寸山河的小人物牺牲。
听惯了口号,反而要警惕被“伟大”两个字蒙蔽。
一刀一口吃下的苦头、流过的血水、磨出来的坚韧,才是历史的源动力。
人说中国靠“苦撑待变”走过来没错,但每个人撑过那段寒冬,总得付出点“哪怕明天无望,今天也不能倒下”的狠劲儿。
说白了,现代人早已身处和平,难以体会当年弹尽粮绝、众生苟活是什么感觉。
但我们得承认,即使条件差到极致,哪怕重兵无援、武器不给力、制度千疮百孔,这片土地依然生生撑了下来。
苦撑,就是明知明天有可能粉身碎骨,依然选择咬牙继续。
谁都不傻,大家心里都藏着那点期待,“变”,也许真有一天会来临。
每一次活下来的胜利,就是给未来保留的“重生”可能。
如果说还有什么警醒,那一定是,别让后来人轻易忘了,用血和汗浇灌而来的希望,有多贵。
如果当年那种“苦撑待变”的劲头是咱们民族的底色,你觉得,换到今天,还用得上吗?
你见过哪个领域、哪个人生节点也得靠“苦撑”才能过关吗?
说两句心里话,一起聊聊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广禾配资-股票配资公司平台-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江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